北交金服国资周报(11月12日-11月18日)
时间:2016-11-18
国资重点新闻一周盘点
1. 天然气第一个市场化改革试点落地 油气改革方案渐行渐近
近段时间以来,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速。
(来源:证券日报)近段时间以来,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速。
11月14日,发改委表示,决定在福建省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
这是天然气第一个市场化改革试点。业内预计,此后还会相继出现更多试点。
需要一提的是,近段时间,发改委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政策和通知,包括天然气管输、储气设施、化肥用气市场化等,改革进程明显加速。
此外,日前三桶油还集体对外公开了管网信息,管网独立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天然气价格改革将迈出“管住中间”的第一步,为油气改革方案落地铺路。
2.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获审议通过
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推进相关工作。
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推进相关工作。
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当前,面对国际能源供求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兴未艾的形势,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必须抓住机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努力补上能源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质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缺乏等诸多短板,提升能源产业竞争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更好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3.债转股对国企是减轻财务压力的机遇 但不是救命稻草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结合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可以预见的是,大量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领域的国有企业,将成为新一轮债转股的重点。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结合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可以预见的是,大量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领域的国有企业,将成为新一轮债转股的重点。
从会计学角度看,企业负债减少而净资产增加,杠杆率自然变低。然而,对企业负债实行债转股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债转股是否是降低金融风险和去杠杆的最优选择也受到许多条件约束。研究债转股背后各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保护各方利益,将成为债转股能否顺利进行并缓解金融风险的关键。
(来源:国资报告)
4. 东北国企改革专项方案年内将出台 支持央企开展混改试点
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意见》要求2016年年底前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推动驻东北地区的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要在东北三省各选择10家至20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组建若干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研究推动若干重大企业联合重组。
不过在混改过程中,除了强调引入民间资本之外,更要关注两点问题:一是要引进优质资本,股东除拥有较强资本实力之外,还应有较强的管理团队和明确的改革规划,避免混改“换汤不换药”;二是要引进优秀人才,东北三省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合理的股东结构配合优秀的人才团队,才能使混改的效力得到最大发挥。
(来源:证券日报)
5. 中车:走出去的抢手货(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南北车合并后的中国中车,体量究竟有多大?企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年销售额超过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三大跨国竞争对手的总和。管理起来有多难?19万多名员工,430个法人单位,4500名外籍员工驻扎六大洲,企业文化更是“霸蛮风骨”碰撞“闯关东精神”。
南北车合并后的中国中车,体量究竟有多大?企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年销售额超过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三大跨国竞争对手的总和。管理起来有多难?19万多名员工,430个法人单位,4500名外籍员工驻扎六大洲,企业文化更是“霸蛮风骨”碰撞“闯关东精神”。
自2015年6月中车正式重组整合开始,以“业务合、机构合、人员合”为主题的企业整合重组改革悄然启幕,当年底就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今年海外订单额有望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中车是深化国企改革先行者。经过一年多发展,中车在制造与创新上实现1+1>2,思想和文化上实现1+1=1,正稳步迈向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全球领先、跨国经营的一流企业集团,整合效应初显。”
(来源:人民日报)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