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决定中央企业要用两年时间压减10%左右的过剩产能,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经济参考报》24日头版及二版报道内容显示,除了上述压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的时间表,国资委已经部署下一步化解央企过剩产能举措:
-
在涉及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实施试点;建立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要求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进行。
报道同时指出,目前任务已经落实到相关行业的央企,第一阶段主要仍集中在钢铁和煤炭行业,相关央企正在拟订方案并上报,今年既定目标是压减钢铁产能719万吨,压减煤炭产能3182万吨。
目前,各有关省市区和国资委已经制定并报送煤炭、钢铁化解产能过剩责任书,其中细化了下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具体时间表。地方去产能的操作重点大多是推动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并给予资金、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会议提出,今明两年压减央企10%左右钢铁和煤炭现有产能。当月下旬,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初步考虑用三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的任务。
此后,国资委召开央企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中央企业钢铁煤炭现有产能的15%左右,争取用2年时间压减现有产能的10%左右,使专业钢铁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加快解决历史遗留和企业办社会问题。
上述报道援引权威人士消息称,第一阶段化解过剩产能将主要在钢铁和煤炭产业“先行先试”,“钢铁首批试点包括山东、山西、河北,以及国资委旗下多家央企,煤炭则包括黑龙江、山西、陕西以及国资委旗下多家央企。”
目前,5组10家中央企业重组工作正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工作正在酝酿。除去已进入公众视野的武钢宝钢、中粮中纺,剩下的几组将很有可能率先落在装备制造业和煤炭领域,但暂未涉及航空航天。
来源:综合《经济参考报》、华尔街见闻
北京国资委: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国有企业将退出
近日,北京市国资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劣势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国有企业退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管资本为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低效无效资产、过剩产能企业和一批“僵尸”企业的退出。
根据意见,六类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被纳入退出名录。包括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企业;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及产业链低端企业;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等。
在此前出台的《北京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底,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