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20日在北京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同时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说,中国经济杠杆率偏高,特别是企业部门借贷比例占GDP比重过高。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发展让更多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性。
周小川是在当天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中国的股本市场发育比较晚,资本市场总融资比例比较低,民间股本融资也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致富较快,但民间财富积累比较少,使用民间财富变成股本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导致借贷比例高,容易产生宏观风险,我们也高度重视。”周小川说。
针对外汇储备减少的话题,周小川说,有段时间对于中国经济放缓、金融市场动荡等,造成大家信心受到损害,这种情况下,外汇流失会快一点。现在看起来,过去也就过去了。目前看到的数据也明显显示,外储下降数据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放缓。
金融监管体制不太理想
“要从中吸收经验教训”
在上述年会上,周小川全面详解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三大具体内容。
其中一点,就是针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周小川用前述表示,进行了力挺。
此外,针对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周小川说,中国的金融机构过去数量比较少,品种也比较少,要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着重提到了要发展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机构,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需要。
他介绍称,中国的三家政策性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产负债表加一起大概是15万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商业可持续的资产,在商业性金融和公益性金融之间有一些业务,低于商业性回报,又不是完全公益性,即这部分业务的发展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这在中国又有特殊含义,在转轨经济中有一部分业务商业性做不了,政府融资又不够,所以“十三五”把政策性金融加以描述。
针对市场颇为关注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周小川再度进行了阐述。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表明中国很重视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过去央行主要管价格水平,是通货膨胀价格制,但这是不够的,所以强调了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
周小川说,金融体制改革,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中国自身的经验教训,比如去年金融市场的波动,有些人认为金融监管体制不太理想,要从中吸收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国际上对金融监管改革有各种讨论和实践探索,也是重要的探索。
套利资金走时猛点就猛点
为什么中国不让人民币自由浮动,而是选择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什么人民币汇率稍有波动市场就担心?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在大幅减少吗?
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但上述话题还是被抛给了出席上述年会的周小川。
针对选择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原因,周小川给出了三点答案:
一是涉及到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还是要看住,涉及这方面的汇兑,还是会有一定管理。
二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防止出现宏观审慎方面的错误,比如过度的企业借外债,过度的货币错配,要通过宏观审慎措施进行管理。
三是从新的全球制度和资本流动形式看,中国鼓励和支持中长期的投资活动,包括外国人来中国投资以及中国人去海外投资。
“超短期的资金流来流去,尽管不是特别容易管,但是至少口头上是不鼓励的。”周小川说。
面对外汇储备的上下起伏,周小川也显得信心十足。
“外汇储备方面,有点突飞猛进增长是2002年到2008年之间,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至少三分之一是各种各样的短期资金,其中包括套利交易。这些资金,也是牟利的,看到合适的时候它们就可以走了。所以它们出去的时候,也未必比之前进来的时候慢。猛一点也就猛一点。”周小川说。
稍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23.21亿美元,单月减少285.72亿美元,比1月减少的幅度明显收窄,远好于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