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场协议”不现实 对人民币基本面有充分信心
为期两天的2016年首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月27日在上海闭幕,会后各方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28日就会议达成的重要共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会议对全球经济形成了三点重要共识,同时再度强调,“不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过度反应”。
易纲表示,从会议讨论的情况看,这次会议对全球经济形成了三点重要共识。
第一个共识是全球经济风险有所上升。易纲认为,这一判断的重要性在于G20承认全球经济面临着较大挑战,正是有了这一判断,才为这次会议决定G20将在更大力度上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并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共识是不应过度悲观。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比较动荡,主要股市大幅下跌,风险溢价开始上升,避险情绪浓重,市场弥漫着一种比较悲观的情绪。但这次G20会议讨论的结果是“近期市场波动的程度并未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我们预期,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将继续温和扩张,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
“换句话说,G20在认识到全球经济面临着较大挑战的同时,也认为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那么差,金融市场可能存在过度反应,有些过于悲观了。公报里特别提到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这里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印度这样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认为这些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仍然不错。我们在会议期间,也与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这些主要的央行就全球经济形势进行了仔细讨论,大家的观点也都是接近的。”易纲表示。
第三个共识就是G20需要共同采取行动,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公报里使用的语言是“我们同意需要采取更多行动,以实现提振全球增长的共同目标。我们将继续密切监测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并提到了“为了提高我们对于潜在风险的应对能力,我们将继续研究G20在必要时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增长和稳定”。易纲表示,换言之,G20也要考虑万一全球经济继续下滑时可以出台的应对政策。
在探讨汇率问题时,G20有了一个重要的新提法,即“我们将就外汇市场密切讨论沟通”。易纲表示,尽管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出现了一些波动,但其波动幅度相比其他货币仍然要低得多,不仅低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更要远低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所以,不应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产生过度反应。”易纲强调。
易纲表示,“就外汇市场密切讨论沟通”是G20以前没有用过的语言。G20本身就是一个全球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平台,一直也都在对汇率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但这次明确指出外汇市场,体现了G20对近期汇率波动的高度重视,并突出了G20成员间相互通气的重要性。
“有人看到中国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外汇储备下降较多,便推算外汇储备将始终按这一速度下降,从而很快降至一个较低水平。这种推算不一定合理。”易纲强调,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增持外汇资产和减少外汇负债,这个过程是有限度的,资本外流的速度会逐渐降下来;另一方面,中国每年仍有很高的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进项,资本流入速度仍然较快。
易纲说,近期中国外汇储备的下降有很大比例是外汇资金从官方向企业和个人的转移,是中国企业和居民增加了外汇资产和减少了外汇负债,结果就是藏汇于民,“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易纲表示,在此次G20会议召开前,媒体对所谓“新广场协议”的报道较多。事实上,G20从来没有出台过类似协议的计划,这样的计划也不现实。
历史资料显示,1985年日本同主要西方大国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
易纲表示,与签署“广场协议”时不同,当前各方对汇率走势并没有一致的看法,而且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广场协议”时代也有很大差距,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就外汇市场进行密切讨论沟通,其实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协调方式,对于消除外汇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调整将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易纲表示,此次突出强调避免竞争性贬值的承诺在当前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既是对G20成员自身的一个行为约束,也对非G20成员起到了表率作用,有利于消除对爆发“货币战争”的担忧。
易纲表示,人民币汇率受到了一些短期投机力量的影响。他强调,“我们对人民币的基本面有充分信心,相信人民币汇率会由更多地受短期预期影响向基本面回归。在这方面,我们有的是耐心。”